· 中国文明网   · 安徽文明网   信息检索

淮南文明网

ahhn.wenming.cn
中共淮南市委宣传部 淮南市文明办 主办
淮南文明网首页 > 宣传动态
文明风起阡陌间 美丽乡村入画来
时间:2025-07-03     来源:淮南文明网

  近日,大通区上窑镇方楼村入选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名单。该村以生态为基石、治理为脉络、产业为引擎,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探索出生态、社会、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,勾勒出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新画卷。整洁村道蜿蜒伸展,村民笑脸洋溢自豪,文化墙记录文明蜕变,方楼村正以全国文明村镇为新起点,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绽放光彩。

  生态治理:从“环境顽疾”到“田园美景”的蜕变​​

  方楼村的生态变化,始于对村内突出环境问题的集中整治。一条曾经污水淤积、蚊虫孳生的臭水沟,是村民避之不及的痛点。“一到夏天臭气熏天,蚊虫叮咬不堪其扰。”村民的抱怨成为改变的动力。村两委挨家挨户动员,以周边治理成效打消村民顾虑,随即实施清淤、护坡工程,并引入生态净水系统,种植菖蒲、芦苇等水生植物净化水质。如今,昔日的臭水沟已变身为生态景观塘,水清鱼欢、绿植环绕,步道上老人悠闲散步,塘边孩童追逐流萤,成为村民喜爱的“小公园”。

  生态治理的成效不仅限于此。村内有序设置分类垃圾桶,村干部带领志愿者悉心指导村民分类投放。“以前垃圾随便扔,现在懂得了如何分类。”村民逐渐养成了环保习惯。改造后的公厕地面洁净、通风良好、设施齐全,“跟城里的差不多”。房前屋后绿化美化同步推进,村民在庭院栽花种树、规整菜园,花园与菜园相得益彰。漫步村中,整洁的庭院、绽放的鲜花、泥土的芬芳交织,“住得比城里还舒服”成为村民最真切的感受。

  社会治理:“思源”聚心,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​​

  方楼村的“思源井”承载着“饮水思源、以和为贵”的传统智慧。依托这一文化根基建立的“思源议事厅”,成为村社会治理的核心平台,构建起“民事民议、民事民办、民事民管”的自治机制。例如,两户村民曾因宅基地边界争执,“五老”调解团(由老党员、老教师等组成)将双方请至议事厅,以“六尺巷”典故劝导,最终促成双方握手言和。议事厅墙面上的政策标语、村规民约与书架上的法律书籍,共同成为村务治理的有效依托。

  议事厅也是共商村级事务的重要场所。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,针对排水管道设计不合理的问题,村两委邀请村民代表、镇农业部门工作人员及施工方现场勘察后,在议事厅内展开讨论,最终推动更换管道,保障了农田用水。从环境整治到公共设施建设,从产业规划到民生服务,“有事好商量”已成常态。党组织引领带动群众广泛参与,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生动局面,有力提升了乡村治理效能与和谐程度。2024年“思源议事厅”建立以来,已累计解决家庭矛盾纠纷、基础设施改造等事项10余件,切实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。

  产业发展: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​​

  生态美、治理顺,为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。方楼村立足城乡结合部的区位特点和土地资源,探索“土地托管+特色种植+农旅融合”的发展路径。面对部分土地闲置问题,村里大力推广“土地托管”模式,引导村民将土地集中委托给专业合作社进行规模化种植。村两委主动上门为村民算收益账、组织实地参观,有效打消了顾虑。集中后,合作社对粮食作物实施标准化种植,实现了产量与效益的双提升。“省心又增收”的模式吸引更多村民参与其中。

  特色种植成为增收的关键一环。瞄准市场需求,村党总支书记带头,并邀请专家指导,积极发展双孢菇、葡萄等产业,建立起“合作社+农户”模式,实现技术统一指导与产品统一销售。葡萄园引种优质品种、建设采摘区,“夏摘葡萄冬采菇”的特色种植全年产生效益。农旅融合则成为新的发展方向。依托生态塘、文化广场等资源,村里积极发展“农业+旅游+文化”融合业态。春季赏花、夏季采摘、秋季农事体验、冬季民俗活动,不断吸引游客前来,带动了农家乐发展与特色农产品销售,为村民持续增收开辟了新渠道。

  文明创建:党建引领下的形神兼备之路​​

  一个坚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是文明创建的核心力量。方楼村成立由村党总支部书记任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,定期部署推进工作,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。通过动员大会、“小院夜话”等多种形式宣传创建意义,利用广播、微信群发布动态,营造“人人知晓、人人参与”的良好氛围。建立严格的考核评价制度,将创建成效纳入村干部绩效考核,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并整合村集体资金,计划2025年投入200余万元用于美丽中心村建设。

  乡村之美,既美在生态宜居的外在环境,更深植于文明和谐的精神内核。方楼村一方面大力开展人居环境整治,规整房舍、绿化街巷、治理河道、推进“厕所革命”,着力提升“颜值”;另一方面,深入挖掘传承民俗文化,培育文明乡风,深化移风易俗,有效遏制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;开展“星级文明户”等评选活动,发挥榜样引领作用;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、农家书屋等阵地,2024年以来开展理论宣讲、志愿服务等各类活动超100次,持续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。

  从生态治理焕发新颜,到社会治理凝聚合力,再到产业振兴激发动能,方楼村以生态美、治理美、产业美“三美融合”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乡村振兴之路。村里的一塘一水承载着基层治理的智慧,一菇一果饱含着乡村发展的希望。展望未来,方楼村将继续以生态为笔、治理为墨、产业为色,描绘更加绚丽多彩的乡村振兴新画卷,让全国文明村镇这块“金字招牌”照亮更宽广的乡村发展之路。(记者 查嘉琪

责任编辑: 刘晓彤
 
操作选项
字体大小
打印文本
分享
  主办单位:淮南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
本站有些信息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
(建议使用IE8以上浏览器访问,获得好的体验)